开云体育

ctrl + shift + ? for shortcuts
© 2025 开云体育

(20210424) Hot Posts


 

开云体育

2021-04-24 Hot Posts

?

Hacker News

Ask HN: What do you use instead of Google products?

V2EX


先不说别的,那个为了追求厚度的大下巴,没个十年脑血栓都设计不出来,故意恶心用户的吧。行,大下巴忍了,有人会说是传承经典设计,但屏幕三边还大白带?下巴空着也没 logo,从传承设计和美观性上都说不通。直接套上一代的模具缩小三边边框都比这好。Jony Ive 看了想打人系列,乔布斯棺材盖压不住了系列。没人在乎台式电脑那一两厘米的厚度,这种设计难道为了便携?


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心态问题。吃着 Java 的饭的童鞋看着大量 Go 岗心里会不会抖一下?反过来 Go 选手们怎么看待 Java 岗?类似的情况在前端就是,Vue 选手怎么看 React 岗,React 选手怎么看 Vue 岗?这种技术栈焦虑可能导致的最坏的情况就是两个都学两个都菜,哪个都去不了……

是分别安装了鹅厂猪厂等合家的多个 app 分别买会员吗?
本地有些歌,有啥 app 推荐听本地歌曲的吗?

普罗大众对于移动 SoC 性能<<桌面 CPU 的刻板印象太根深蒂固了。 于是苹果先把 A14X 改名 M1 塞进 Mac,过个半年再塞进 iPad Pro 。 成功把大众印象从“桌面电脑居然用和手机一样的弱鸡 CPU”扭转成了“iPad Pro 居然用上了桌面级 CPU,史诗级升级”。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 M1 自身素质过硬,像微软 /高通,怎么改名都没用。


下班就想打游戏 约好了玩一个小时学一个小时还是没做到 也就跳槽前努力一个月 一旦没了生活压力就学不动了 大家怎么解决这种情况的?

其实我也不想这样 也想在技术上走得更远 是不是加入开源社区是个比较好的选择?


(录个屏会更好说明, 但我懒, 大家将就看字)

常规操作: 顶部下拉通知中心, 左滑控件屏, 然后想要返回 app 界面.

iOS 13: 底部上滑即可
iOS 14 前期版本: 控件屏底部上滑会触发控制中心, 需要右滑返回通知中心再底部上滑 (注 1)
iOS 14.5: 右滑返回通知中心再上滑, 操作较快会依然会触发控制中心. 需要返回通知中心后停留 1 秒再上滑 (注 2)

注 1: 按两次 Home 键也可以, 但不能按快, 否则触发 ? Pay
注 2: 目前看来最快的方法是右滑返回控制中心, 再按 Home 键

好朋友考公上岸了,才买 2 个月的 mbp,是 16+512 的。买了基本没咋用,算是全新的机器吧,我接盘还送我一个触控板和官方的转接器差不多 2k 吧,朋友说可以 12k 出给我,我确实缺一个 mbp,不知道接受亏不亏。。


简单申明

  • 只谈个人开源,不谈公司开源,也不谈培训性质开源
  • 默认谈论的个人对象主要是入行一段时间的工程师,而非刚入行甚至还没入行的“祖国的花朵”(大学生)
  • 默认讨论的开源项目主要是大部分的个人开源项目,而非个别真客观优秀的个人开源项目(或由个人开源项目发展而成的大团队项目)
  • 本文为随笔杂想,对事不对人,请友善发表观点 /建议,不必上纲上线,尽量互相 respect 。

玩开源良久,感觉国内个人开源项目所展现出来的眼界太窄(多是大学生 level ),人力资源浪费率相当之高,就一大群人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内卷。 为何没有一个(或一群)引领者走在时代前沿,给群众指向开源方向,尽量达到一个三赢局面(引领者推动项目赢、群众扩展视野 提升技术格局赢、用户获得产物价值赢)?这样“理想”的开源方式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开源方式,或者已经存在一些开源项目中了呢?

背景

个人项目存在的问题

  • 国人开源,一是多是 Hello World 项目(比如最常见的各种电商、博客、后台管理系统),顺着大学项目经验做开源。有时看到一个 github 作者,这人的背景还可以,但是开源出来的项目就像是“大学生格局的延伸”,一是项目本身没创意,二是展现出来的技术水平和大学生并没有很质的不同。 从个人角度来看,做 Hello World 项目无可厚非,反正开心就行。但从大环境来看,几乎全部项目(尤其是高 stars 项目)都是 Hello World 项目的话,这样的局面就有点让人感到滑稽。 尤其高 stars 项目本应是“价值高、技术强”的代表,但凭多年混 github 的经验,反观很多高 stars 项目所展现出来的技术水平 甚至让我发自内心感叹到“原来这水平也找到工作去上班”。 大部分该类项目的唯一价值就是:给大学生们做毕设 /研究用(因为不少大学生的眼界也就只能接触到这些高 stars 项目),以及培训班做培训用
  • 二是各种内卷面试题,这种内容我个人不是很喜欢,让整个行业以“码农”的标准,而非真正的工程师标准招人,搞得真正的工程师反而在面试中吃瘪,让整个行业恶性循环。

群众力量的分散

刚入行程序员聊语言,软件工程师更应该专注于项目价值。 讨论编程语言兴衰问题、市场流行率问题数十年屡见不鲜,终是引发对于语言层次上的讨论或争论。 但我感觉这样的思维还是有些狭隘,大学生或其他刚入行的同行如此想还无可厚非,但做为在该领域摸爬滚打好几年的工程师而言,其实就不大应该参与到这样的争论当中了(当然有一例外情况:就是指点刚入行的人不要本末倒置),而项目的价值更应该是被讨论的对象。作为工程师,我们最好把精力放在实际项目上。

尤其是做大多数项目(不管是前端 /后端 /中间件)最难的通常不是技术(语言太好选型了),而是项目有没有价值,没价值的项目用技术给它雕花又如何。二是有没有资金支持,以推动各种工作的有序进展。技术对大部分项目而言(甚至是技术中间件)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以获得,尤其是大部分项目只需要个别创新型人才,以及大量的脑力体力工作者。

而指明方向只需不多的创新型人才,但不管再如何创新的项目,到底是有不少重复的“搬砖”活动的,需要群众参与。

什么是有价值开源项目

其实有价值的项目(直接面向用户的项目、纯技术中间件、辅助工具等等)很多,尤其是技术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细分领域,有价值的项目就更多了。 这里就随口说说(没说这些项目有很大价值,但肯定是远比那些做电商 /博客有价值的项目):1. 做个基于 R2DBC 的上层生态项目,去换掉那老不死的 JDBC 生态; 2. 做个 XXX 数据库 active-active 同步的中间件; (当然既要注意不要重复造轮子,也要注意不要迷信大厂造轮子 我就不造了。他们是 KPI 开源,没钱就跑路了,真不用怕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)

当然,这样的项目通常相对 Hello World 项目难拿 stars,毕竟大部分大学生一是接触不到这项目,二是他们可能看不懂这项目(项目价值 /项目技术),但这也是码农和工程师的区别,工程师还奔着 stars 开源,好意思叫工程师嘛。

综上,为何没有一个(或一群)引领者走在时代前沿,给群众指向开源方向,尽量达到一个三赢局面(引领者推动项目赢、群众扩展视野 提升技术格局赢、用户获得产物价值赢)?这样“理想”的开源方式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开源方式,或者已经存在一些开源项目中了呢?

随写随聊,欢迎大家发表友善观点 /意见。


耳机:airpods pro,耳机左耳出了问题送到了天下吧维修,需要两周。重度耳机用户,请问大家哪里可以租耳机

如题,网站服务器在国内,想让国内 ip 走源站,国外 ip 走海外的 cdn,貌似 DNSPOD 没有这项业务?

前段时间一个 Golang 项目,我作主相对激进地选择了 Ent 作为 ORM 。 现在事实证明了,Ent 解决了 Go ORM 方面解决了很多痛点,我们可以花更少精力在这方面的处理上。

两周前,Ent 增加了中文文档翻译的计划,适逢其会,我在业余时间参与了一些翻译工作。 日前,Ent 项目组邀请我成为翻译校对人员(因为中文翻译的工作几乎我一个人在进行)。

现在也不好总是我一个人自己翻译,又自己校对通过。 因此,在此邀请正在使用 Ent 并乐意参与翻译工作的朋友,我们一同给开源项目添砖加瓦, 也让中文用户能够更好地使用 Ent 项目。

Ent 介绍

对于没有使用过或不了解 Ent 项目的同学,这里进行一点简单的介绍:

Ent 是一个 Golang 上优秀的实体(ORM)框架。 它使用 Go 文件定义 Schema,生成静态的 Go ORM 操作代码,支持数据库自动迁移,能够方便地进行关联查询。

  • 代码仓库:
  • 中文文档(部分完成):
  • 参与翻译:

18 款 mbp 的屏幕坏掉了,去华强北修了一哈... 回来可以正常使用了,但是发现即使把亮度调到最低,屏幕还是太亮了...狗眼要瞎了,求问大家,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的?(从根本上解决问题...尝试用了一些软件,感觉效果不是太好)
?

Join [email protected] to automatically receive all group messages.